图片
我隔壁的邻居老李(化名)曾是远近闻名的大红人,他年轻时做生意,靠胆识和拼劲,挣了不少钱。那时候他可风光了,单位办事、亲戚邻居借钱……人人都巴结他。孩子结婚那年,他一口气拿出几十万,都不眨眼的。但如今,老李60岁了,退休了,慢慢地,电话越来越少,饭局没人请他,甚至连他儿子也开始有点嫌弃他啰嗦、落伍。图片
最让他寒心的是,前不久他住院,朋友圈发了条“住院了”的动态,点赞的只有两个,一个卖保险的,一个是远方老同学。他忽然意识到:自己好像真的成了个无用之人。这不是老李一个人的故事,而是无数进入老年阶段的人的共同写照。图片
人一旦没了价值,就变得可有可无?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工具性关系”,意思是:人在关系中的价值,很多时候是建立在是否有用这个基础上。你年轻时能赚钱,是资源;你中年时能办事,是人脉;可当你老了、身体不行了、也不再掌握任何权力了,你就从资源变成了无用之人。图片
还记得电视剧《都挺好》里的苏大强吗?他年轻时专制又自私,老了以后希望孩子们围着他转,但没人真正想理他。他只能作天作地,例如他搬到新家,所有家具都要新的,他请保姆,一个月换了三个。保姆进不了门,找锁匠开锁的钱他还要保姆出。更可怕的是他为了找到情感寄托还想要和保姆结婚。他成了家庭多余的一份子,处处作,处处让人讨厌。虽然剧情夸张了一些,但现实中,多少老人正过着类似的日子?当你再不能为他人制造价值时,很多人就默认你该退场了,很多老人是忍受不了这种退场的。图片
没人真的在意你,你又何必在意别人?作家余华在《活着》里写过一句话: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。”
这句话在年轻时看不懂,老了之后才懂得它的分量。人到了六十岁,如果你还在期望子女感恩、朋友惦记、社会重视,那多半会失望。因为世界早已把你标注为退场人物。图片
这并不是冷血,而是现实——社会的运转逻辑本身就是以效率为王,对老年人的包容度其实很低。你不信?去求职试试,60岁的简历根本没人点开,你试试打个投诉电话,对方听出你是老人,耐心瞬间就下降三分之一。所以,人过六十之后最大的修行,是从别人怎么看我,转到我怎么看我自己。如果没人关心你,那就自己照顾自己;如果没人重视你,那就自己成全自己。学会把期待值降到零,烦恼自然也就少了。图片
自找的烦恼是因为没调整好心态有句话说得好:“人老不是错,心老才是。”很多人老了之后依旧活得快乐、自由,甚至更精彩。差别在哪?就在心态。“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?像朵永不凋零的花”
虽然这是流行歌曲,似乎是对年轻人说的,但换到老人身上,同样适用。年纪大了,不代表你得放弃所有热情和希望。图片
就像阿尔弗雷德·沃利斯,这位来自康沃尔郡的渔民,67岁才开始学画画,那时候他的妻子刚去世;他百无聊赖之中,开始以废弃木板和纸板为载体,用简单线条描绘海洋与陆地景观。他的画作简约纯真,是孩童视角的海景。1928年之后,他的画作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,人们惊叹于这种“天真”风格的创作,一些著名的画廊对他的画非常推崇。他的创作风格也被视作是20世纪艺术的一次伟大革新。图片
老去,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自由我们一生都在与孤独和无常抗争,但终点,是放下这些抗争。六十岁以后,恰恰是一个人从社会人回归自然人的过程。你终于不必再当谁的父亲、谁的母亲、不用扮演员工、老板、长辈的角色,你只需要做回你自己。你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,想去哪就去哪,哪怕一个人喝茶看鸟,没人打扰,也挺好。老不是悲剧,真正的悲剧,是老了还不肯放下角色和面子。你没了利用价值,也意味着没人再来利用你;你不被需要,也就不再被打扰。你可以拿回自己的一切时间、情绪、自由和人生主导权。图片
人过了六十岁,看清一件事很重要:没人真的在意你,你也不必再去讨好任何人。你要为自己活,不为谁做样子;你要为快乐而活,不为意义而活。社会可能不再需要你,但你得需要你自己。你这一生的价值,不在于你还能为谁做多少事,而是你能不能在无用之地,活得从容、清醒、快乐。这不是放弃,而是重生。-The End -作者-李眉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